同是重症肺炎,为何73岁患者治愈,5
为什么同样的重症肺炎,73岁老年患者治愈,而54岁中年患者死亡?为什么相似的临床表现,相似的治疗方案,结局却截然相反?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病例的基本信息: 病例1:73岁,男性,发热咳嗽7天,呼吸困难3天入院;血气分析:POmmHg;肺部CT可见双肺多发磨玻璃影: 病例1:入院CT病例2:54岁,男性,咳嗽伴呼吸困难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血气分析:POmmHg;肺部CT提示双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 病例2:入院CT 相比于正常的氧分压,两位患者都出现了明显降低,同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CT也出现了相似的磨玻璃样的病毒性肺炎改变。 虽然尚未达到呼吸衰竭的标准,但由于两位患者呼吸症状明显,进展迅速,还是考虑诊断重症肺炎。 在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抗病毒、抗细菌)、止咳化痰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他们的治疗效果如何? 病例1:仍有咳嗽、气促,肺部CT病灶范围同前,出现纤维条索;病例1:治疗2周后复查 病例2:呼吸困难同前,肺部CT无改善,出现部分肺实变; 病例2:治疗2周后复查 临床症状、肺部CT似乎都未见明显改善,接下来的病情进展成了关键,于是两位患者都加用了甲强龙和吡菲尼酮加强抗炎和抗纤维化。 这时,分水岭出现了! 病例1的症状较前好转;而病例2却出现症状反复,呼吸困难加重。 面对不断恶化的病情,后续的治疗如何调整? 病例2患者不断加大甲强龙剂量,考虑合并感染后又加用伏立康唑口服抗真菌。呼吸困难持续无改善后开始予无创机械通气。 然而此时的患者吸氧状态下氧分压也只有59mmHg,血氧饱和度90%,肺部CT复查病灶更是显著增多,已经接近白肺。 病例2:复查CT 最终,病例1患者好转出院,而病例2因低氧血症持续无改善转入ICU,病情恶化,全身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为什么最初病情相似、治疗相似的患者却出现完全不同的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2周后的两病例肺CT出现不同改变:病例1出现条索状纤维,而病例2出现了实变病灶。 这些征象预示了什么,对后续的诊断治疗有什么警示? 丁香公开课邀请哈医大附属二院于百全副主任医师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两个病例,揭示背后的细节。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fydzz/6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