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难找到对付新冠病毒的治疗方法
德尔塔毒株还未平息 “拉姆达”变异株又在多国相继被发现 世卫报告称拉姆达毒株潜在具有 更高传染性 世界卫生组织今年6月14日发布报告,将最早在秘鲁发现的C.37毒株以希腊字母λ(拉姆达)命名,并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病毒之一。 报告中说,拉姆达毒株的刺突蛋白存在数种基因突变,潜在具有更高传染性、更强抵御中和抗体的能力,不过目前人们掌握的证据不足以确认这些突变的全部影响。针对这种毒株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所需对策。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拉姆达危险性会超德尔塔吗? 为什么找到对付新冠病毒的治疗方法这么难? 该如何应对变异病毒? 图源视频截图 拉姆达 我们曾在天天科普 拉姆达来了,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一文中说明过拉姆达毒株的特性,近日日本研究人员在美国生物学开放获取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刊文指出,新冠病毒的拉姆达(λ)变异毒株不仅具有高度传染性,而且有可能逃避中和抗体。 在最新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和大阪大学研究人员称,拉姆达变种的刺突蛋白具有高度传染性,而导致这种高传染性的“罪魁祸首”是该病毒出现的T61和LQ两个突变,这两个突变改变了该变种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细胞受体结合的性质。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项研究迄今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可以确定拉姆达变种病毒感染细胞的活跃程度不亚于德尔塔变种——后者目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传染性的毒株之一。 图源网络 研究还指出,RSYLTPGD-N、LQ和FS突变让拉姆达变异毒株可以对抗免疫性。其中,RSYLTPGD-N突变是拉姆达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中一种独特的7个氨基酸缺失突变,负责逃避中和抗体,专家将这种突变描述为“独特”的突变——只存在于拉姆达变种病毒中。 另据拉美社近日报道,RSYLTPGD-N也被称为“安第斯突变”,为了中和具有这种突变的病毒变种,大约需要产生比中和其他毒株多1.5倍的抗体,这是因为N端结构域的大部分基因编码区序列消失了,而抗体通常在这个位置与可能进入细胞的刺突蛋白结合。 图源网络 新冠肺炎治疗方法难寻 新冠疫情已经蔓延一年多了,科学家们一直在与病毒“赛跑”,目前,疫苗研发已经取得可喜成果,但找到完全有效且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并非易事。为什么找到对付新冠病毒的治疗方法这么难? 1、抗病毒药物或导致严重副作用 如羟基氯喹、氯喹和其他大约30种药物,虽然可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实验室培养皿中的细胞,但却不能在人体内起作用,因此它们最终没能作为治疗新冠肺炎的选择。这一切都与药物的特殊副作用有关。 在许多已知的、具有强大抗病毒作用的药物中,都存在破坏人类细胞形成、利用脂类脂肪的方式,这可能会导致一种潜在的严重副作用,即磷脂症。《科学》杂志6月22日的一篇论文证实,药物引起的磷脂沉积越多,它们对这些细胞中病毒生长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图源网络 一方面,这种副作用会导致脂质在细胞中堆积,使一些细胞呈现泡沫状,从而导致炎症,损害人类器官或干扰其功能;另一方面,有研究人员表示,在人体内,这类药物很难达到抑制病毒生长并保护人体的水平。 2、病毒自身特点或影响用药评估 疫情大流行之前,英国制药公司Synairgen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吸入型β干扰素,并在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人身上进行了测试。疫情之后,该公司很快开始了临床试验,看这种干扰素是否也能帮助治疗新冠肺炎。 研究发现,对于SARS病毒或MERS病毒来说,立即治疗每个病人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新冠病毒,严重呼吸困难的症状通常要到感染的第二周才会显现出来,这时患者可能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而且,相比SARS、MERS等病毒,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相对较高。 图源网络 绝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甚至是那些有高并发症风险的人,都没到需要住院的程度。“他们的症状非常轻微。”Synairgen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马斯登说,“他们只需要扑热息痛,一个热水瓶,再受到一些照顾就能恢复得很好。”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无法确定如何将干扰素靶向可能受益最大的患者。马斯登表示,吸入干扰素可能无助于对抗新冠病毒感染,因为只有等到病毒到达肺部并开始感染肺部细胞时,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才是最好的。如果每位患者感染新冠后一开始就使用β干扰素,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药物,还可能无济于事。 图源网络 3、参与临床试验志愿者数量不足 大多数情况下,临床研究者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招募志愿者,但非住院患者难以被招募到研究中。比如美国进行的许多试验没有招募到足够多的人,因此科学家也无法得到关于药物疗效的明确答案。 在我国,钟南山院士也表示:“为什么我国的疫苗研发看起来比较慢?因为在中国由于防控有效,我们没有办法在中国做第三期临床实验,因为没有病人了,所以三期临床试验只能在国外做。在国外做就很苛刻,谈判各种条件。” 这种“国家级凡尔赛”也侧面反映出中国情况的“特殊性”。 图源网络 如何应对变异病毒 战胜新冠病毒及变异毒株的希望在于大规模接种疫苗。此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手段仍是必要的。不能让病毒在人群中失控地传播,这样才能降低基因突变的发生率。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每个人都应该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做到一防一减一报告。 一是“防”,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等良好卫生习惯,少聚集,不信谣、不传谣,更不能造谣,积极配合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图源网络 二是“减”,减少跨省跨市的出行,中高风险地区要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三是“报告”,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如果出现了一些咳嗽、发热、咽痛、乏力、腹泻等症状,要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立即就近前往发热门诊进行筛查诊治。 就诊过程中,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不能往人群聚集处扎堆。作为个人,应该把这几个方面工作做好,使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使疫情能够尽早得到控制。 图源网络 本文观点来源:科技日报、陕视新闻、光明网、中国科技网 [1].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fydzz/8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愈4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上海总结出了哪
- 下一篇文章: 音频科普哪些人容易感染无症状新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