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www.znlvye.com/m/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又变幻莫测,牵动所有人的心。病毒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也让我们的情绪面临巨大挑战。目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为全民共同目标,抗击“心理”疫情同样不容忽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有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居家隔离、交通管制、开学推迟、口罩脱销、疾病恐慌等生活事件对大家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成人如此,儿童更甚。这次新冠疫情也给儿童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冲击,不少儿童也有恐慌、害怕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作为家长,应该感知到儿童的这些不良情绪,并采取合适的方法疏导儿童的不良情绪。

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指导下,网家家APP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识系列主题直播暨专家在线答疑指导活动“爱心战疫”,全力狙击“新冠肺炎”!百名心理专家免费在线指导答疑,从心理学的视角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学防疫知识,更有爱心特群24小时鼎力加持,靶向瞄准、精准阻击新冠肺炎!本期邀请到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分会理事、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杨海波教授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借助实操性极强的实践方法,帮助家长与儿童一起平稳度过疫情。

干货整理如下

杨教授有话说

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有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全国各地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居家隔离、交通管制、开学推迟、口罩脱销、疾病恐慌等生活事件对大家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1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疫情时期的民众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万多人中,对于疫情的情绪反应主要为负面情绪,79.3%的民众表现为强烈的担忧、40.1%的民众表现为恐慌、39.6%的民众表现为愤怒。由此可见,疫情给成人群体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不光是成年人,疫情也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少儿童也有恐慌、害怕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作为家长,应该感知到儿童的这些不良情绪,并采取合适的方法疏导儿童的不良情绪。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疫情期间,家长如何引导儿童的心理调适”。

疫情期间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一、儿童容易表现紧张、焦虑和恐慌

疫情期间,电视反复播报疫情新闻、各个网络平台的头条都是疫情相关信息,家里人也经常谈论疫情的发展情况,再加上家人对儿童的卫生要求比平时严格,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儿童也容易感知到疫情带来的紧张感,从而引起儿童的紧张、焦虑和恐慌。

二、儿童容易激惹,容易发脾气

疫情防控期间,儿童都是在家里待着,作息不规律、不能出门,活动空间狭小,活动种类有限,没有同龄伙伴、再加上父母天天在旁边管着,要求他们学习和读书,儿童也是敢怒不敢言。这就导致儿童积累了一些不良情绪,从而对外表现为容易激惹,爱发脾气等。

第三、儿童表现出过度担心,惴惴不安

由于有些儿童是从电视、家人那里获取关于疫情的片段化信息,导致他们对疫情的问题似懂非懂,存在错误认识,认为生活中很容易染上病毒,因此过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比如一些孩子认为,在家使用坐便、手摸开关都有可能染上病毒,呼吸窗外的空气都害怕吸入病毒,认为这样自己会死,因此惴惴不安,即使父母给予充分的解释仍不能改变。

疫情期间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担忧、恐慌和害怕的根本原因在于儿童对引起担忧和恐惧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的了解不完整导致的。担忧能力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中自我功能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也是人类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担忧是由人类的高级情感衍生出来的对他人的行为上的关心。具体到本次疫情中,儿童的担忧可能会体现在对自己家人是否做好防护措施的担心,也可能体现在对自己本身的担心。担忧具有清晰的目标指向性,往往是由外界引起,在有所预测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内容感到恐惧和无力。与之不同的是,当一个人处于恐慌状态时,常常无法说清楚自己在害怕什么,通常是由自己的内心引起,一般是对某个不确定的、不清晰的、不可辨识的危险的反应,没有特定的目标和内容,对未来感到不安、悲观、不可控和无法预测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加工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意向三个过程。其中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件的认识,情绪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外界事件的态度体验,行为意向是人们基于认知和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倾向。从心理加工过程来看,无论是担忧还是焦虑,都建立在个体对相关事件的认知之上。

具体来说,儿童首先会通过电视、大人谈论等多个渠道获取疫情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建立对此次疫情的认知,由于这些信息的片段化,因此,儿童对疫情的认知可能是不全面的。然后基于自己对疫情的不完全认知,产生对疫情的态度体验,也就是对疫情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加上儿童对不确定事情的敏感程度本身就比较高,因此大多数儿童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担忧、恐慌、焦虑等;然后基于自己对疫情的认识和当时的情绪,表现出与认知和情绪一致的行为反应。

疫情期间儿童的心理调适的方法

一、科学告知孩子疫情信息,增强孩子的心理预知

疫情发生后,很多家长一直困惑一个问题:这个疫情情况该不该告诉孩子?如果要告诉孩子,我们该怎样告诉他?如果孩子听到有人因病死亡感到害怕该怎么办?事实上,家长应该告知孩子疫情的准确信息。原因是,即使你打算遮掩着,不告诉孩子,但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得到目前的氛围,他们从周围家人的言行、电视中的信息、自己的外出活动受限等方面已经知道了部分信息,但是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发生的情况,他们也不具备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能力,这样很容易让他们经历更多内在不确定感,从而产生莫名的恐慌和焦虑。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全方位了解关于疫情的正确信息,然后才能构建起他们对疫情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意向,缓解他们的担忧和焦虑。具体的做法是,当儿童问发生了什么,家长要给出简单的、准确的、不含恐怖细节的答案。家长可以借助一些科普绘本、一些漫画等方式,科学、准确地给孩子讲解疫情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趋势。掌握科学客观的信息可以降低人的焦虑,促进情绪稳定,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筛选科学客观的信息。

二、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gmxfy/1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