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并发间质性肺炎(RA-ILD)是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较少见的一种继发的免疫性肺间质病变。其主要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可发展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1、中医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间质性肺炎在传统医学中尚无此病名的记载。根据本病临证特点多将其归属于“肺痿”“肺痹”等范畴。《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提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对此疾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阐述了其病因及证候特点。随着对本病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认为其本虚主要在肺脾肾,又可累积肝心,并常伴气血阴阳亏虚;其标实则体现在风、寒、湿、痰、瘀、毒等实邪为犯。

本病根源为肺脾气虚、肾阳不足。肺为华盖,外合皮毛,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肺气虚者,司呼吸功能减退,故而呼吸困难;水道不通、主治节功能失常,则气血运行不畅,故痰湿瘀血内生,肺络痹阻;脾主运化,主统血,脾为生痰之源,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则痰湿内生,气虚失摄,血无所归以致内生瘀血;肾主一身之阳,五脏六腑之阳,均赖肾阳之温煦;肾阳虚者,不能温煦肺脾,而至肺脾阳气虚弱,脾阳不足,无力运化水液,则生痰湿;肺气亏虚,脉络失畅,痰湿蕴结于肺,而致肺络痹阻,久痹必瘀,更伤阳气,终致寒湿痰瘀壅痹肺络,其发展过程由虚致实,由实致虚,互为因果,终致虚实夹杂。

2、治疗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提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治疗该疾时,谨守“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拟芪附温补汤,以温肾健脾、宣肺通络,药物组成:附子10g、黄芪15g、茯苓12g、橘络12g、蛤蚧12g、桑白皮12g、五味子12g、桔梗12g、川芎12g、地龙12g、荆芥10g、甘草6g。方中附子温补脾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药在《本草正言》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黄芪补益肺脾之气,《医名别录》中述“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蛤蚧与附子同用而温脾肾之阳,与黄芪益肺气;茯苓健脾祛湿;橘络行气通络;桔梗宣肺祛痰;桑白皮泻肺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地龙通络止痛;荆芥祛风解表;防外邪虚乘;甘草以和诸药。纵观本方,以温肾健脾、宣肺通络为主,肾阳足,使脾阳健,运化有力,故而痰湿自消;肺气盛,治节功能正常,故痰浊不贮。诸药合用以壮肾阳,通达肺气,健旺脾气,阴翳自消。现代医学认为方中附子有抗炎、提高免疫之功;黄芪有抗纤维化、调节免疫之效;茯苓所含的多糖能增强免疫、抗肿瘤、保肝;橘络中的路丁能保持血管弹性和致密性;蛤蚧有抗炎、增强免疫作用;桔梗能镇咳、祛痰及提高免疫;桑白皮有解热、抗炎之效;五味子镇咳祛痰、抗氧化,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川芎有解痉、抗肿瘤、平喘等作用;地龙能促进血栓溶解;荆芥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甘草有镇咳、祛痰和一定的平喘作用。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不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gmxfy/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