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小学生成可疑病例图说假阳性为何
华商网讯1月12日,陕西省通报了咸阳市三原县新冠肺炎可疑病例事件。专家:三原11岁小学生可能是假阳性据悉,可疑病例系11岁小学女生陈某某,无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旅居史,7日核酸检测报告为阳性。随后,经省、市、县疾控和医疗机构6天5次检测,均为阴性。3名关联人员(其父母和河北石家庄返乡居民孙某某)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截至目前,已对患儿、密接、密接的密接及其活动区域均进行了核酸检测,共检测份次,结果也均为阴性。该可疑案例“迷惑”的地方是:出现了一次性阳性。也就是说,在测出阳性的那次前后又都分别测出阴性。为啥会出现假阳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核酸检测不准确?是其他病毒导致了检测结果的阳性吗?还是说这个小孩自愈了?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闫亚平认为这些可能性都存在,他还补充说,假阳性的可能性也非常大。然而,假阳性是任何检测方法都无法避免的准确率问题,造成假阳性的原因也有很多种。一种可能是出现了污染,导致检测结果出现阳性。比如:取样时出现了环境污染,实验室中有容器被之前样本污染,导致新样本也出问题,pcr的扩增产物被污染了等等;还有另一种可能是,之前曾有实验室发现,如果试剂和试剂管使用的厂家不是同一个,也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现象的出现。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如何确保?在核酸检测的实际操作中,每一次检测都会进行阳性和阴性质量对照,还要有水空白和内参等,以此指示整个检测过程是有效的。而确保核酸检测准确性的五大要素可以简单概括为人、机、料、法、环。“人”很容易理解,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非常关键。这在每一行当都是一样的,有的售货员“一抓准”,而检测师的操作也要做到培训到位。“机”是指使用的核酸检测设备要达到要求,如校准;“料”是指检测试剂要有性能验证,比如在保质期内、按照试剂盒保存等;“法”是指操作规范要符合标准化流程,不能省去震荡、混匀和加盖等任何一个环节;“环”是指检测环境要符合要求,比如温湿度、不能有干扰检测结果的物质。然而,虽说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患者诊断“金标准”,但实验室检测永远是为临床诊断提供数据和信息,而不是真正的确诊,大家应该用理性的目光看待检测结果,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作者/来源:华商网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jzxfy/11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访常荣山陈朗新冠后遗症非常少,多是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