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262929630808&wfr=spider&for=pc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好发于春夏季,较为常见。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流延、厌食、呕吐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腭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_2日破溃后可见小溃疡,疱疹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1周左右可自愈。

病因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B组也可致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主要病因

柯萨奇病毒A组中其他型病毒可引起本病,病毒自口或呼吸道入体,先在咽黏膜、扁桃体、呼吸道等处繁殖。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入血引起病毒血症,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肠道病毒在人体内具有广泛受体,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与不同靶组织的受体相结合。在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细胞中复制并引起一系列组织病理改变和应急反应,从而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相似,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主,均为5月份开始上升,7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降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数高于手足口病,为手足口病发病数的1.7倍,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聚集性病例易发生在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

传播途径

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故发病初期即有传染性。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均可排出病毒,发病第1周病毒排出达高峰,呼吸道排毒可持续1~3周,而粪便可长达2~3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

可因为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皮肤黏膜疱疹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造成传播。

好发人群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6岁以下儿童自身的免疫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为低下,容易感染发病。

症状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属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可引起惊厥,可伴咳嗽、流涕等。个别患儿症状重,多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天,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

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年幼患儿因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呕吐等。

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1_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其他症状

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并发症

影响胃肠系统,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造成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如果宝宝患有肺炎,又感染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引起疱疹,就容易血行播散变成败血症。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感染大脑,引发脑膜炎。

当小儿出现发热、精神不佳、乏力等疑似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时,且在流行季节有可能接触史时应引起患儿家长注意,医院就诊。行血常规、病原学等检查可以确诊。

就医指征

·

儿童有病患接触史,即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表现为急性起病,突发咽痛和发热者,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

当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及时治疗。

预防

家长应培养孩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密切接触。

预防措施

孩子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孩子的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避免儿童和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接触。

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xrxfy/1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