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天气渐转凉,且昼夜温差变大、雾霾天气增多,很多人会出现咳嗽。说到咳嗽,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贫穷、咳嗽和爱,越是想掩盖,越是欲盖弥彰。试想一下,在一个安静的场合,你不时咳嗽一声,想忍住,憋得脸通红,却咳嗽加剧,这是怎样的尴尬!中医认为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古代将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现在以咳嗽并称。咳嗽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认为咳嗽的病位在肺,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病因归纳为外邪犯肺和他脏及肺,如《素问·咳论》篇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与西医的认识是相同的,西医认为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咳嗽、咳痰最常见的原因,但其他如: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因素及某些药物等也可以引起咳嗽。秋冬季节可谓“咳嗽季”,有的人干咳,有的人咳痰,痰有黄、有白,有的伴有咽痒、咽痛,有的又伴有喉中鸣响,进而引发哮喘。有的人更是反反复复常年不愈。咳嗽需找到根源,结合四时,不能见咳止咳,见咳治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句话有两重涵义: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咳不离乎肺咳是肺病的主要见症。“肺之令人咳”把咳与肺联系在一起,明确了咳与肺的关系。因肺位居上焦,为五脏之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且为娇脏,不耐寒热。外邪侵犯人体,从口鼻、皮毛而入,影响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肺气不畅,呼吸不利,发为咳嗽。正如张景岳云:“咳嗽虽多,无非肺病”。咳不止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能简单理解为除肺咳外,其他脏腑会直接出现咳嗽。而是咳嗽虽为肺之本病,但在病变情况下,若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气的宣降都有可能发生咳嗽。《内经》云:“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这是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来讲的。

人体与四时季节相应,五脏各有其主时,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中医谈五脏)因而五脏若各在一定的时令感受邪气,均可引起相应内脏受伤而发病。内脏受损,而后传于肺脏,肺失宣降而生咳嗽。

从疾病传变角度来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咳虽为肺之主要病症,但从整体角度来看,肺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肺,受百脉之朝会,故其为脏之长,为心之盖;他脏腑发生病变,均会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故张志聪注云:“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遇到咳证时,必须结合四时,运用“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为指导,根据“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而不喘”的论述,既要抓住主症,又要重视兼症,认真分析是直接肺咳,还是间接肺咳;若为间接肺咳,其根本何在?通过整体辨证,找出病因、病位及其传变关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见咳止咳,见咳治肺。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类型咳嗽的辨别。

一辨寒热

一般人咳嗽都不是常年如此,而只是受了风寒、风热等侵袭,往往病程在3周以内,属于急性咳嗽的范围。这时,辨明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至关重要。

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往往是因为身体受寒引起的。最典型的症状是:舌苔发白,出现怕冷、畏寒、怕风等感冒的症状,流清涕或是鼻腔干干的,没有鼻涕。一般会喉咙发痒,痰稀色白,或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这时应当选择疏风散寒的药物,如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丸等,痰多者还可选用蛇胆陈皮口服液。(具体用药建议咨询中医师,虽说中药比较安全,但也会引起一些不适,选择合适的药物,既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又能避免明显的不适反应。下同)

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主要是受热邪或内热重引起的,主要症状是舌尖,口唇很红,伴有口臭,眼屎多,流黄脓鼻涕,吐黄脓痰。一般比较剧烈,咳声嘶哑,咽喉肿痛,痰黏发黄,或伴有流黄涕、口渴、头痛等症状。这时应当选择疏风清热的药物,如桑菊感冒片、清肺丸、清肺抑火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等。

慢性咳嗽(咳嗽两个月以上)的人,不建议单纯使用止咳药来解决病痛,医院查明病因,采取更有效的治疗。

二听声音

咳嗽的声音也可以判断出证型的不同。总的来讲,咳嗽声低气怯的属虚,洪亮有力的属实。

如果咳声重浊,其音不扬,一般是风寒咳嗽或痰湿咳嗽;

如果咳声音调高,气息粗,频频发作,则可能是风热咳嗽;

秋冬季节咳嗽常是干呛咳,一般口燥咽干,没有痰,这是燥邪侵犯人体引起的。治疗常用养阴清肺丸、川贝枇杷露等。也可以服用秋梨膏。

三看痰液

痰常与咳嗽并见,很多人知道白痰属寒,黄痰属热。实际上,不仅是颜色,痰液的质、量、味等都反映了疾病的情况。

咳嗽若少痰或无痰,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痰质稀薄者多属风寒,痰质黄稠者多属风热。

如果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多为肺热或阴虚伤络,治疗宜用养阴清肺丸,或银耳百合羹、秋梨膏等;痰中有腥味为痰热,可以选择羚羊清肺丸、牛黄蛇胆川贝液等,或在饮食中适当加入鱼腥草。

痰味甜多属脾虚,痰味咸多属肾虚,这些都应由专业医师进行辨证论治。

四记时间

咳嗽的时间可以帮我们判断咳嗽的证型。

一般早上咳嗽加剧者,多咳声重浊,咳痰后减轻,这一般是痰湿、痰热咳嗽,药物可以选择复方鲜竹沥液、蛇胆陈皮口服液、止咳橘红口服液等。午后或黄昏咳嗽加重,咳声轻微短促者,多是肺燥阴虚,治疗常用养阴清肺丸、川贝枇杷露等。

夜间平躺时咳嗽,坐起来好转者,多是有水饮压迫肺脏,治疗常选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等。一年四季也有不同,比如咳嗽冬天严重、夏天减轻的,多是寒性咳嗽,治疗常选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丸等。秋季发作、口燥咽干,多是肺燥咳嗽,药物常选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等。

五审病势

病势和病程是判断咳嗽属外感还是内伤最直观的特征,一般来讲,病势急(咳嗽突发,频频作咳),病程短(3周以内)的多是外感咳嗽,此时不宜服用诃子、五味子等敛肺收涩的药物;

病势缓(偶尔咳嗽,不剧烈),而病程长(两年以上)的多是内伤咳嗽,多因本身正气不足,不能及时将邪气排出体外而生,此时不能盲目选择疏散外邪的药,如通宣理肺丸、小青龙颗粒等,否则易耗阴,伤肺气。

咳嗽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兼证,比如咳嗽伴有两侧胁肋疼痛者,多为肝气化火,可选择疏肝、泻肝的黛蛤散治疗。经常咳嗽伴有鼻塞、汗出者,常是体质不好、肺气偏虚的表现,治疗可用玉屏风散或御寒汤,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当今社会治病,更多的是中西医结合,有人会问,咳嗽要不要使用消炎药(即抗菌药物),不用会不会导致肺炎,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咳嗽并不会导致肺炎,是肺炎导致了咳嗽。咳嗽只是一种症状。就像你手上划破了一道口子,流血了,你肯定知道是手破了才流血,不可能认为是流了血才导致的伤口吧。咳嗽和肺炎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颠倒。所以我们说,咳嗽了,首先要查明原因,才能决定如何治疗。本文来源:订阅号“中医思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xrxfy/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