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感染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的风险
肺炎链球菌可引起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PD),包括脑膜炎、肺炎、败血症,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住院患者中,免疫介导疾病患者患IPD风险大于其他住院患者。 炎症性肠病(IBD)表现为异常的免疫反应,包括粘膜上皮通透性增加、抗原递呈及处理过程改变、活化T细胞凋亡异常,导致患者感染机会增加,同时治疗IBD需应用免疫抑制剂,亦增加了感染风险。丹麦哥本哈根国家血清学研究所病毒学和微生物学系的Kants?等对IBD患者发生IPD的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AJG杂志上。 研究者从丹麦国内注册系统、医院注册系统、丹麦国内处方注册系统、丹麦奈瑟菌和链球菌参比实验室等相关系统中寻找相关有价值信息,将IBD患者的索引日期定义为诊断IBD的日期,潜在时间周期定义为自索引日期开始,直至患者诊断IPD、移民、死亡或截止研究终点时间即年1月1日,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共纳入~年符合条件的IBD患者名,包括克罗恩病(CD)患者名、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名;在人次的随访过程中例患者确诊为IPD(0.37%),而对照组为0.27%。 整体而言,IBD患者患IPD的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CD患者高2倍,UC患者高1.5倍。这种高风险在诊断IBD的第1年内最为明显,CD患者风险增高近3倍,在确诊2~4年后,风险降至1.78;对于UC患者,第1年内最为明显风险增高近2倍。诊断IBD时的年龄、性别及年份与IPD的发生风险无关。 进一步研究药物对IPD发生风险的影响发现,曾服用硫唑嘌呤的UC患者的患病风险增加,然而该结论并不适用于CD患者。应用5-氨基水杨酸(5-ASA)、柳氮磺吡啶、口服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对IBD患者发生IPD的风险无影响。 该研究的最大优点为研究基于全国人民疾病发病率、治疗方法及随访的数据,缺点为关于药物应用对IPD影响时,仅仅粗略分为曾经应用或未曾应用两大类。 综上,研究者得出结论,IBD患者在确诊前及确诊后患IPD的风险均增加,确诊第1年患IPD的风险尤其高,应用IBD药物对IPD发生风险无明显影响,诊断IBD时的整体易感性可能与IPD的发生风险增高有关。 来源:丁香园 胃肠肿瘤外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xrxfy/4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肺炎的三个治疗方法和预防要做的三件事
- 下一篇文章: 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分类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