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是危重症患者复苏抢救、呼吸支持治疗过程中最常用的人工气道建立途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endotrachealextubation,UEE)一旦发生可引起窒息、心律失常、支气管痉挛、吸入性肺炎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发生UEE患者的病死率为10.0%~25.0%。据报告,国外UEE发生率为3.0%~16.0%,国内为4.5%~22.1%,其中患者自行拔管占68.0%~95.1%,且经口气管插管发生UEE的风险是经鼻气管插管的2.13倍。

目前国内外尚无预防UEE的指南、共识供临床参考,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编写的《预防成人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预防成人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提供可靠的依据,指导临床实践。

1

《共识》形成

以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年制定的预防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集束化护理套餐为基础,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列出具体问题并设计专家函询表。邀请40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3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和2轮专家论证会议,对各个条目进行调整、修改、完善。最终形成该共识。

2

《共识》内容

2.1综合判断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

研究发现男性患者、老年患者较其他人群易发生UEE,患者身体移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分,以及任何原因使患者处于焦虑、躁动、谵妄、激惹状态都是UEE的重要危险因素。结合证据及专家意见对UEE风险评估形成推荐建议,见表1。

2.2评估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等级

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及临床试用,形成基于患者肌力、意识、疼痛、躁动、谵妄等综合因素的评估流程,见图1。

2.3遵医嘱实施镇痛,维持浅镇静状态

镇静期间应加强镇静效果评估,主要包括:①应用可重复的评分系统定时评估镇静水平;②在评分目标指导下进行镇静药物剂量调整;③治疗团队进行仔细全面地沟通,及时评估并调整镇静方案。推荐意见见表2。

2.3.1实施目标化镇痛镇静

镇痛治疗期间严密观察镇痛效果,每2h评估患者疼痛水平,使目标分值维持在疼痛数字评分约4分或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评分约3分。若患者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评估。在有效镇痛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器官功能储备程度调节镇静药物使用剂量。

2.3.2镇静效果观察

患者应用镇静药初始期应每30min评估1次,依据镇静程度及时调整镇静剂的剂量。待镇静稳定后,每2~4h评估1次。对持续镇静患者建议维持白天躁动-镇静评估表评分在-2~0分,夜间RASS评分在-3~-1分。若镇静状态在目标范围内,且为长期镇静患者,可每班评估1次。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或躁动明显时,应随时评估,以达到最佳镇静水平(Ic)。

2.3.3镇静期间的管理

对危重症患者,实施镇痛镇静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变化,以及因镇静不足导致的人机对抗、心率过快、血压过高等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依据患者镇静程度、循环、呼吸情况遵医嘱调整给药剂量及速度。RASS评分≥3分或RASS评分波动时重新进行谵妄评估并与医生沟通调整镇痛、镇静水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xrxfy/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