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陕西省疾病防控中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的,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该冠状病毒所导致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0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概况病原学特点?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nm。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目前已发现能够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HCoV-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MERS-CoV(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SARS-COV2,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理化特性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国内开展的传染者-感染者传播链分析显示,病例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但需进一步证实。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呼吸道近距离飞沫传播:病人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吸入导致感染?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主要表现: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重症患者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底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较轻。病例定义●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

?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2)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等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等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无症状感染者

?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发现。

●聚集性疫情

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02校园健康监测健康监测——开学前监测●建立健康档案:针对全校师生建立疫情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基础信息、假期旅行、居住轨迹记录、每日健康监测数据、疫情相关个人特殊情况报告等项目。疫情健康档案数据动态更新,学校应将该档案作为开学后个人能否返校复工复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假期旅居轨迹:逐一排查寒假期间师生旅行、居住地轨迹,重点掌握湖北武汉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等重点地区旅居史、重点地区来陕人员接触史等。●每日健康检测:做好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观测,测量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fydzz/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