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小燃

本文首发于智赢未来,转载请申请授权

截至2月13日8时42分,新冠肺炎全国确诊病例例,疑似病例例,治愈病例例,死亡病例例。

我们揪着心,牵挂着,祈祷着,期盼疫情拐点早日到来。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治愈人数在不断上升。

这背后,离不开一线医护人员的努力。

是他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是他们,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病人。

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战胜病毒的信心。

有人说:医生和军人,他们都是最勇敢的人。

深以为然。

1

面对伤害,他们依旧坚强乐观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消息:

浙江的张京臣医生在给新冠肺炎患者做治疗的时候,由于患者刚拔掉气管插管,意识还不太清楚,突然抬起头往他的右臂咬了一口。

他把手臂抽出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事一起安抚患者的情绪,继续完成了操作。

退出病房,脱下防护服,张京辰才发现手臂上有淤青,还有点出血。

没日没夜地工作,偶尔还要面对患者有意或者无意的不理解和伤害,换做任何一个人,也许都会有埋怨和不满。

可是张京臣非但没有怨言,反而为病人感到高兴:

“这个病人核酸已经转阴了,我还挺高兴的。”

“其实这个病人本身就在好转中,这一下说明他恢复得还不错!”

这一幕看得我忍不住泪流!

正是有像张医生这样的医护人员,有他们的默默付出和温暖守护,才让我们越过恐慌,找到坚持的希望。

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我们也许感受不到医生这个职业的艰难和辛苦,也不见得会记住每一个医生的名字。

对于医生来说,记住名字不是最主要的,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成就感、最开心快乐的瞬间。

医生无私地奉献着,可有些人却残忍地伤害他们。

前不久,北京发生的伤医事件,让人愤怒又惋惜。

医院的眼科医生陶勇被一名男子砍成重伤。

砍人的男子做了眼部手术后发生了并发症,他的病在别的医生那里根本没有治愈的希望,陶勇医生让他恢复了一部分视力,他仅仅因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就对陶勇医生挥刀相向。

网上有一个问题:想成为陶勇有多难?

他是中国“眼科四把刀”之首黎晓新教授最得意的弟子。

28岁博士毕业,37岁就在医院担任主任医师和博导。

目前获省部级成果奖励3项,其中还发表了57篇SCI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6篇。

还获得了“首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眼科的同行都说他有院士的潜质,他的履历随便抽出一条,都让人望尘莫及。

在患者那里,他更是获得如潮的好评。

这次事故让他的左手严重受损,有可能以后都无法做手术了,不管是对于他本人,还是整个眼科界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即使遭受了这么大的打击,陶勇医生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继续帮助更多的人。

醒来以后,他对前来探望的同事说,如果他被砍伤的手以后不能做手术,还能去做科学研究。他不希望与他一起共事的其他医生也受到同样的伤害,嘱咐同事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清醒以后还口述过一首诗,叫《心中的梦》。最后一段让人读一次感动一次。

↓↓上下滑动阅读《心中的梦》

如果不是对医疗事业饱满着热爱,如果不是对需要帮助的患者深深的爱护,哪里会有这么坚定的信念,这么乐观的心态?

请多给医护人员一些理解和爱护,请把他们的真心收入怀中,请用同样的善良对待他们。

2

面对责任,他们从不逃避

因为有更重要的职责需要履行,医生往往将自己的事情放在一边,即使家中有牵挂他的亲人。

网上流传着一封家书,其中有一句“这仗我不打,着实面对不了自己”让我瞬间动容。

写这封家书的医生叫文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生。在抗疫的号角吹响以后。他就瞒着家人跟着医疗队来了武汉,骗父母说自己要去南方出差。

从接到通知到踏上飞机只有10多个小时,他还需要很多的业务准备,因为时间紧迫,他没有精力去想如何面对父母和自己的内心波澜。

但是他做出决定也许就在一瞬间。他也是一个刚长大不久的孩子,在万家团圆的时候,他何尝不想跟大家一样,陪伴着年迈的父母,一边吃饭,一边欢笑。

他其实比普通民众更加知道新冠病毒的危险性,他也害怕自己被感染,但是阻止病毒蔓延的决心在他心中大于一切!他说:“对家而言,我跑得像个逃兵,对国家而言,我就是先锋部队。”

面对需要承担的职责,就算关系到自己的人生大事,也不会阻止他们履行职责的决心。

2月2号对医院内科医生张仕华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原本要在这天与爱人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

在抗疫行动开始的时候,张仕华毅然选择上前线战斗,将婚期推迟。

他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他把对未婚妻的愧疚写在一张纸上:今天我欠你一个婚约,今生我用一生去守护你。

我现在不能给你的,我会用一生来还,现在不能拥抱你,只因为我必须冲在前面。

天使没有铠甲,也会不堪一击,内心有担当,却也无敌。此时此刻,根本无需动员,他们都会顶上去。

科幻片里的英雄,身负异能,保护一方平安。

现实中的他们,血肉之躯,也是超级英雄。

3

面对真相,他们实事求是

曾经看到一句记忆深刻的话:迷雾中的哨兵,总是会被人铭记。

在疫情初期,有这么一个“巾帼英雄”,她的那份果敢让人钦佩。

她是医院的张继先主任,在12月26日,她接诊了两位老人,发现他们的病情跟平时的病情不一样,就连他们的儿子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她在感觉到异常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马上走专业程序上报,还采取了行动,成为疫情上报第一人。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医生极高的职业素养,以及那少有的勇气和担当。

网友这样评价她:“她是第一个发现情况并大声呼叫的哨兵。后面的人是一站一站向人们传讯的烽火台。”

在“行医救人”这条道路上,医生们可能彼此间不认识,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会出奇地一致。

几天前,网络被一条令人痛心的消息刷屏了: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去世了。

在去年12月底的时候,他在同学群中发布关于华南海鲜市场疫情的信息,成为了疫情“吹哨人”之一。

他在群里补充称:最新消息是冠状病毒感染确定了,正在进行病毒分型。”他还提醒群里的伙伴和家人做好防范。然而这条消息让他变成了“造谣者”,并因此被警方训诫,并被迫填写了一份“训诫书”。

没过多久,一直奋斗在岗位上的李文亮医生也感染了,他的去世让无数人泪奔,他用生命澄清,自己没有造谣。

钟南山院士在谈起李文亮医生的时候哽咽了,他说:“李文亮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李文亮去世后,有网友说:

我们愤怒于你的预警被当成谣言,我们伤恸于你的死亡竟不是谣言。

说真话的人,我们应该为他们竖碑,要有名有姓,拒绝一切匿名的纪念。

而此刻,张继先医生还在抗疫前线跟千万个可爱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战着,祝她平安归来!

4

为什么要学医?

最好的回答在这里

网上有一个问题: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多长时间?那大概就是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幸运一点连着读还能节省一两年。即使是被这样磨炼一遍,最后也不一定能穿上白大褂。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62%的医师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在伤医问题上,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但绝大多数为偶尔的语言暴力(51%)。

因为学医风险大,门槛高,病人的刁难和不理解也是家常便饭,那为什么还要学医?

我想下面为我们展示了最触动人心的答案。

有的网友回答说想学医,只因为不想让年轻的病人带着年幼的子女,面临他小时候妈妈被误诊,差点失去妈妈的阴影。他曾经遭受过的痛苦,不想再让别人承受了。

有的说她喜欢自己换上手术服去手术室拯救生命,那感觉帅爆了。

还有的说因为那件白大褂是我心中最帅的衣服,因为解决别人的病痛是我心中最酷的事。

是的,不一样的人,一样的信念:那就是甘愿穿上白大褂,即使很辛苦,即使被误解,即使会有被伤害的可能,他们依然坚持选择这条道路。

从此就有了一个个无私的天使,用温暖的双手,解除身体的伤病;用善良的内心,温暖惊惧的心灵。

一双双忧伤的眼睛,在他们的关怀下变得安详平静;一张张恐慌的面孔,在他们的仁爱中变得坚强无比。

5

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在疫情面前,医护人员的艰难和辛苦,无私和奉献,我们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国家也在为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做了很多努力。

为他们配齐医护装备,让他们尽量避免伤害;

为奋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提供均衡的饮食和适合的住宿环境,为他们疲劳的身体提供能量;

组织医护人员体检,为他们做心理疏导;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对于故意伤害一线抗疫医护人员行为会依法严肃查处!

没有人应该白白牺牲,不要让英雄们流汗又流泪!

岁月静好,少不了医护人员的守护!

愿这次疫情早日过去,春暖花又开!

愿每个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能平安归来!

作者简介:嫣小燃:服装搭配师,一枚热爱写文的85后二胎妈妈,喜欢读有意思的文章,喜欢写温暖的文字。育儿路上,与万千宝妈一同成长。

平台简介:智赢未来(ID:gh_2ff0db)《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版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ane.com/xrxfy/5780.html